长期征集
日子很难,生活不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有苦说不出的感觉,受苦的人最懂。
和吃苦相比,有苦难言,无人问津,可能比苦本身还难受。
重生之后,叶檀老师变了很多,变得能吃苦,吃自己的苦,吃别人的苦。
她说,有苦我们一起分担。
每周六,叶檀老师都会亲自回复,并在公众号上发出,有苦难言的朋友,如果你也想和叶檀老师倾诉,把你的故事,发送到邮箱yetanbusiness@163.com,叶檀老师看到,一定会回复。
记住,这世界还有人,关心你,在乎你,理解你。
文/Sonny Hayes
消费起来了,个税上来了,中国经济实质性扭转了?
6月下旬,重磅经济数据陆续出炉,不少核心指标有意外惊喜。
先看6月16日的消费数据。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2025年5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326亿元,同比增长6.4%,远超国内外机构预期的5%。
居民愿意消费了,从常理推断,应该是收入有所改善。
收入数据每个季度才公布一次,我们得不到及时数据,只得绕个弯,从个税变化一窥究竟。个税理应和居民收入有直接的勾稽关系,从常理出发,个税增速能反映居民的收入变化。
个税有增长吗?不仅有增长,而且,增速越来越快。
据财政部6月20日公布的数字,2025年前5个月,个人所得税同比大增8.2%,大幅超过税收整体-1.6%的表现,是主要税种里增速最快的。
单看5月份,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长更是达到12.3%,比4月份快3%以上。
个税加快,消费崛起,形成了一个自洽的逻辑闭环。
吊诡的矛盾,个税增加
企业营收、利润双双创年内新低
在中国,除了体制内的几千万人,大多数人的收入和企业盈利能力息息相关。企业不可能在经营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增加员工收入、提高员工待遇。
换言之,在逻辑链条中,如果企业经营状况一起改善,那么消费、个税的崛起有说服力。
企业经营是不是在5月份出现大幅改善呢?
非常吊诡,不仅没有改善,反而加速滑落。
6月2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经营情况。数据显示,1到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4.76万亿元,同比增长2.7%。增速创年内新低。
利润方面,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7204.3亿元,同比下降1.1%。和收入增速一样,创出年内新低。
据招商证券的统计,单看5月份,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实际上从4月份的3%,大幅跌落至-9%。
你没看错,确实是负9%。
另据东海证券的统计,从环比角度看,5月份工业企业利润环比-0.7%的表现,明显低于过往历史的季节性。上一次出现类似的情况,还要追溯到2012年。
同比看-9%的成绩,回到了2024年924刺激之前的水平。
人人以规模为王,我们独看重利润,利润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没有利润的企业是空中楼阁,是资本游戏。
3月、4月,工业企业利润连续回正,且增速加快,让不少人憧憬,5月会更好。消费和个税等数据后也让人误判,企业利润将比4月更好,但结果竟然如此,实在费解。
从结构看,利润表现最差的是国企,前5个月,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709.5亿元,同比下降7.4%。国企之后是股份制企业,前5个月,实现利润总额20170.7亿元,下降1.5%。
只剩外商和私营企业勉强维持利润正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5月份,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856.8亿元,增长0.3%;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592.5亿元,增长3.4%。
工业企业利润下滑,官方给出的解释是,有效需求不足、工业品价格下降等多重因素。
企业盈利状况不好,相关税收自然受到冲击。根据财政部的数据,截至5月份,企业所得税继2024年之后,再度负增长,最新数字为负3%。
企业不赚钱,所得税表现不好,但企业不赚钱,个税却快速增长,这实在不合逻辑。数据GO整理财政部的数据显示,进入2025年,个税和企业所得税大幅分化,个税大涨,所得税下跌。
是不是定向发钱了?
如此矛盾的数据放在一起,让人百思不得其解。除非,有一种方法,既能提高个人所得税,又能刺激消费,还和企业盈利关系不大?
左思右想,似乎只有体制内职工的收入,能够同时达到上述多重目标。
在上周六(6月28日)的檀几条里,我们分析过,5月个税高增,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体制内职工基本工资延迟调整。
据华创证券的研报分析,从2016 年开始,公务员基本工资标准两年一调,但同时规定特殊情况可延后调整(如金融危机、重大自然灾害等)。
2020~2022为非常时期、2023到2024为化债时期,均为特殊情况。2025年可能开始调整,这就体现在了个税层面。
2024年底开始有传言称要通过提振公务员收入的方式,刺激消费。
2024年12月31日,联合早报援引彭博社的消息称,随着政策制定者尝试提振士气并刺激消费,据报中国多年来首次给全国公务员加薪。
报道还表示,一些人只看到工资多发了,而未接到相关通知。中国西南地区一名不具名警官说,他在12月工资单上看到一笔3500元的款项,标注为“补发”,而他们并没有被拖欠工资。同事称,这是从7月开始的加薪。
另据大摩等机构的测算,本次公务员涨薪规模可能在每年2000亿元。
内外消息不断,但从未证实,也没有明确消息,从年初至今,各方只能猜。当然,从历史上看,体制内加薪几乎不会有公开消息,相信这次也不例外。
不过,消费数据的变化可能成为某种佐证。5月份的消费数据格外的好。
很多细节,过去我们一直不甚明了,新的思考或许能够拨开云雾。
这些年,大城市受创较深,相比而言,低线级地区的居民收入受损较轻,因此低线级城市、县域消费更有活力。
但吊诡的是,与感受相反,2025年城市消费增速一直好于乡村,过去我们对此的推断可能是两新补贴等政策的刺激。但这样的解释不太有力,因为相关补贴县城、农村同样有,而且个别方向力度更大。
但数据在那摆着。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是,5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6057亿元,同比增长6.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269亿元,增长5.4%。
在5月份的增速拉动下,前5个月,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提升到5.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提高到4.9%。
5月份的消费数据里,最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北京和上海的消费。5月份之前,一线城市消费与全国脱节严重,“两新”政策在北京和上海等地的刺激作用一直不明显。
5月份情况突变。
先看北京,据北京统计局618的数据,2025年前5个月,北京社零增速从上个月的-3.7%,收窄至-3.1%,尽管和全国增速的差距在加大,但对北京自身来说,已经算是企稳了。
北京统计局官方给出的原因是,“五一”假期、“618”促消费提前等因素带动。
上海恢复得更快。4月份,上海的社零增速仅仅2.6%,但5月份,上海爆发了。
据上海统计局的最新数据,5月份,上海社零增速单月大增7.5%,一次性拉动年内社零增速回正。从品类看,家电、通讯器材、办公等国补重点行业增速明显,金银珠宝、日用品等也有不同程度的修复。
我们此前的分析是,这可能和国补资金下发到位,商家加大促销力度有关。
6月6日,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官网贴出了2025年家电手机家装消费补贴政策预拨垫资企业名单。
该公示显示,截止日期在5月11日的,第二批垫资名单公布,涉及1046家企业,拟预拨回款10.1亿。
简单解释一下。目前的国补逻辑是,商家先卖货,垫资,等积攒一段时间后,上交地方,走流程,获得补贴款项。
如果商家资金压力大,在补贴下发之前,会控制国补的规模和速度。上海的资金及时到位,5月11日,上海第二批补贴资金到位,不少资金紧张的商家及时再启动国补卖货,资金血液通畅,消费就上来了。
当然,如果居民没有意愿消费,纵然下发补贴资金,商家加大促销,也不会有太好的效果。
7 月 3 日,财新智库发布数据称,中国经济中,发展最好的领域,新经济方向,新入职工资在下降。
根据财新的数据,6月新经济行业入职平均工资水平为每月1万3016元人民币,比上月下降110元。
根本原因,还是在居民收入上。
收入和保障,让体制内消费平衡
此前,我们没有从体制内收入的变化考虑对消费的影响,也许,这才是重要的变量。
众所周知,北京和上海两地,机关单位员工+国企职工的比例,位列全国前列。
究竟两地有多少体制内职工,同样没有明确的官方统计,只能从公积金年报等报告中推测。
据北京2024年公积金年报,2024年北京市公积金实缴职工939.75万人,其中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占13.7%,国有企业职工占14.5%。
按照13.7%计算,有128.7万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如果算上国企职工,总人数高达265万。
上海2024年公积金年报显示,实缴职工931.26万人,其中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占8.41%,国有企业占13.85%。
按照8.41%计算,有78.2万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算上国企,合计超过200万人。
如果北上两地超过200万的机关事业单位员工,收入确有改善,那么,个税、消费的增加,也就说得通了。并且,现在的金税工程,基本上能够做到应缴尽缴。
另外的一个证据,来自国信证券。
据国信证券的分析,体制内员工对于服务消费的需求,远大于非体制内。服务消费的改善,能够体现体制内员工境遇的变化。
服务消费变好了,从2025年2月开始,同比增速不断提高,截至5月份,已经提高到了5.5%。
服务消费的走势明显比商品消费,更具持续性,波动性也低。
有意思的是,北京的服务性消费性相比于商品消费,要好得多。6月17日,据北京统计局的数据,前5个月,北京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没有改变,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的同时,服务性消费额较快增长,1-5月增长4.9%。
上海,我们没有查到服务性消费的增速,但从价格变化上可以一探端倪。
6月10日,据上海统计局的数据,2025年5月份,上海消费品价格下降0.8%,服务价格上涨0.8%。
对比4月份,可以进一步说明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的消涨关系。
上海统计局的数据是,4月份,上海消费品价格是下降0.1%,服务价格为上涨0.5%。也就是说,5月份上海消费品的价格在进一步下跌,但服务消费价格却在加速上升。
结果似乎进一步印证了,中国居民收入正在发生的结构性变化。
宏观数据显示消费确实有了起色,这是大家都想看到的,但崛起的消费可能是某部分人收入上涨的结果,这样的消费是否足够扎实,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毕竟,企业现实在那摆着,在企业盈利没有整体改善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的居民收入,仍然在底部徘徊。
而他们,才是中国经济、中国消费增长的真正动能。
7月1日,新华社报道,重要会议提出:要聚焦重点难点,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在提振消费、出清产能的关键时刻,这样的声音很及时。
希望有一天,所有人的收入都能上涨,保障都能提升,让中国经济真正解套。
(免责声明:本文为叶檀财经据公开资料做出的客观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请勿以此作为投资依据。)
叶檀财经矩阵号
声明:近期,不少人以叶檀财经的名义,或xx叶檀、叶檀xx等名义,在各大平台售卖和股市相关的课程,进行和股市相关的直播。
在此,我们声明,任何和股市相关的直播、课程,均与叶檀财经无关,也没有得到叶檀财经或叶檀本人的授权,认可。
叶檀财经运营并管理的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有且仅有叶檀财经、叶檀暖人生、叶檀聊人生、半间白云、叶檀说、檀谈人生,抖音号叶檀财经、檀姐姐暖人生,小红书号叶檀财经,快手号叶檀财经,头条号叶檀财经,百家号叶檀,请用户认准上述账号。但凡与上述微信账号不一致的公众号均非叶檀财经负责运营管理,叶檀财经和叶檀对其行为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放松心情,把学习和享受贯穿在悠长的人生中,让我们一起成长,一起快乐。
作者:Sonny Hayes编辑:双
图片:来源于AI生成
叶檀财经作品 | 尽情分享朋友圈
咨询合作,请联系微信
13818756019(商务微信)
喜欢请您点个赞
杭州在线配资,浙江股票配资,亿操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