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期文章中咱们介绍了的第40军在1937年9月对日首战的弹药消耗情况,而这支部队的特殊性也引起了读者们的关注。
简而言之,第40军虽然是一个军的番号,可本部却只有一个师。
而且当时还给了庞炳勋第3军团长的职务,虽然该部名义上可以指挥编入的其他部队,但前提是有部队编入才行,而且因为不属于本部,指挥时还得商量着来。
所以庞炳勋当时对其部下说道:我们是天下第一,一个军团管一个军,一个军管一个师。
那么庞炳勋部的这种特殊情况是如何形成的呢?本文咱们就来聊聊该部的建制情况。
首先庞炳勋这个人,在当时的地方军系中,属于年纪较大的统军者,比还大三岁,比老蒋大八岁,比阎锡山也大四岁。
之所以以如此“高龄”统军,跟其特殊的军旅经历相关,进而也便影响了其部队的编制状态。
庞炳勋1879年出生,河北新河人,早年间在北洋陆军第3镇当兵,并结识了孙岳,其之后在军队的发迹便跟孙岳有着莫大的关系。
1911年辛亥革命后,孙岳参与策划了滦州起义,但因被告密,所以起义前孙岳便被革职,随后南下投奔革命军;而庞炳勋则因为跟孙岳的关系,被迫离开军队,回家经商。
直到多年后,已40来岁的庞炳勋在石家庄以南的高邑运粮食时,偶然遇到了到直系军阀曹锟部任军官教育团团长的孙岳,就此开始了二次参军之路,当了孙岳的副官。
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孙岳受命组建义勇军,该部后改番号为第15混成旅,庞炳勋先后任旅部副官长、少校营副;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庞炳勋率一个步兵营参战,并被奉军的炮弹炸伤一条腿,故而日后得名庞瘸子。
此战之后,孙岳将庞炳勋提拔为第15混成旅参谋长;但此时庞炳勋并没有自己的基本部队,只能说是孙岳系统内的一员干将而已。
但在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直军一方的冯玉祥、胡景翼、孙岳联合发动政变,此后三方部队组成国民军,分别为第1军、第2军和第3军。
孙岳所部由此大为扩充,庞炳勋就任新编成的补充团团长,继而又扩充为了第2混成旅,就此拥有了自己的基本部队。
在此后的连年混战中,庞炳勋部先后投靠吴佩孚、靳云鹗、唐生智等部,所部番号也是一变再变,但一直是几千人枪的实力。
1927年,庞炳勋率部再投冯玉祥,因为有着之前国民军的关系,所以这次投奔比较顺利,庞部又成了冯玉祥西北军的第20军,所部下辖第58师、第59师,另有骑兵团、炮兵团。
当然,这些番号只是架子大,庞部最初的兵力仍不到5000人。
不过庞炳勋的部队在作战中战斗力不错,故而规模在随后有所扩充,在编遣整编时授予暂编第14师番号,下辖有第113旅、第114旅,以及一个补充团和直属部队,这就是实编部队了,总计已有上万人的兵力了。
而到1930年中原大战西北军失败后,庞炳勋部实力保存尚不错,仍有近万人的兵员。
当时老蒋让张学良负责整编退往山西的西北军部队,庞炳勋部先是被临时改编为了第1师,后来正式按南京国军的序列改番号为第39师。
之后为了照顾庞炳勋的地位,又给了其第40军的番号,但当时该军只有第39师一个师。
按照当时南京方面给的编制,这是个二旅四团制师,初辖第115旅和第116旅,而除此之外该部还有个补充团,此外骑兵、炮兵似乎亦称为团。
按照国军在1935年的统计,第40军总计有官佐705人、士兵13548人。
而在1937年全面抗战前,庞炳勋自请将所部的6个团,改为2旅4团制调整师;此处不知庞炳勋所言的6个团具体都指哪些,但其所部确实进行了调整。
因此出现在1937年全面抗战时的第40军阵容,就成了军部直辖有特务营和学生队,其余各部均归第39师所辖。
其中第115旅辖第229团和第230团,第116旅番号改为第117旅,辖第233团和第234团,另外还有个补充团,总计有5个战斗团。
原炮兵团改称为营,此外还有工兵营、辎重营、通信营;原骑兵团改称为连,另外师部也有一个特务连。
经过编制调整后,该部编制计有官佐754人,此外有额外官96人,士兵员额则为12730人,总计13580人。
如果考虑到部分缺额的因素,该军与其参谋长在文史资料中所提及的约13000人之数吻合。
以上即为第40军的部队来源,以及到全面抗战初期的编制状况。
杭州在线配资,浙江股票配资,亿操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