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内新能源汽车开始步入“半年一改款、一年一换代”的新周期,当城市NOA和超快充等技术更新迭代越来越快,当汽车消费者对科技的需求迅速升级,汽车似乎正朝着“快消品”的方向一路狂奔。
近日,新浪微博上关于“汽车变成快消品了吗”的话题,引起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有人认为:“基本上和手机没啥区别了,车企更新迭代速度特别快,哪怕是半年时间,车已经完全换了个灵魂。”
但也有人提出:“必须不是!这只是现阶段的过渡,很多人从没有接触新能源汽车,到新技术快速普及落地,以及不少传统燃油车用户换车,尝试新能源汽车的过程也会造成这个错觉。”
对此,岚图汽车CEO卢放在话题下明确表态:“即使用户换车频率加快,安全、耐用、可靠,依然是首位,这也意味着不能用快消品的逻辑开发汽车。所以,车不可能成为快消品,造车永远要符合‘车规级’标准,而不是快消品的‘消费级’标准。”卢放认为,汽车的核心价值在于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高耐用性,因为车与用户是“长期伙伴”,要一起共度几年风雨,要在恶劣环境下也能稳如泰山,守护用户安全,绝非即用即抛、用完即止。
更新速度加快、换车周期缩短
何为快消品?
快消品全称为快速消费品,一般用来指使用寿命较短,消费速度较快的消费品,具备四大核心特征:消耗速度快、单价较低、购买周期短、重复购买率高,典型商品包括日化用品和食品饮料等。与之相对的概念则是“耐用消费品”,通常使用周期较长,一次性投资较大。
一直以来,汽车作为仅次于房产的大宗消费品,都归属于耐用消费品的范畴中。而近些年,之所以会诞生“汽车是否已经成为快消品”的疑问,主要原因来自于两方面。
从供给侧看,一方面,汽车企业的产品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已经把过去“三年一改款,五年一换代”的产品迭代周期大大缩短,最快可实现“半年一改款,一年一换代”。有人甚至为此创造了新词——“年抛电车”,用来形容当前电动汽车更新换代的速度之快。另一方面,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加上销量暴涨引发的规模效应,带动整车和供应链成本的下降,促使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也不断下降,一些入门级电动车的价格已经低于5万元,个别接近3万元。
供给端的更新加快以及价格下降,直接引发了需求侧的相应变化,消费者的换车周期也随之大幅缩短。“消费者的换车周期其实很难得出一个很精确的数据。从经验来说,燃油车的换车周期要比新能源车更长。新能源车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更快,且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相对来说更乐于接受新技术、新事物,所以换车的频率就会比传统燃油车更高一点。”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曾在去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整个汽车的保有量是3亿多,平均车龄是8年左右。传统燃油车的换车周期大概是6-8年,新能源车的换车周期则约为3-5年。
汽车本质仍是耐用品
基于此,多数人仍认为,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浪潮下,汽车虽呈现出一定的“快消品化”趋势,可本质上仍属于耐用品。
卢放坦言,在消费升级、技术迭代和金融方案普及的推动下,汽车行业正呈现出明显的"快消品化"趋势:新车迭代速度加快,营销方式愈发多元,消费心态也在发生转变,换车周期缩短至3-5年。消费者对“新”的追求无可厚非,岚图也积极拥抱这一趋势,用更快的节奏满足用户需求。
但卢放强调,真正的创新不止是“快”。汽车的核心价值在于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高耐用性,因为车与用户是“长期伙伴”,要一起共度几年风雨,要在恶劣环境下也能稳如泰山,守护用户安全,绝非即用即抛、用完即止。他进一步指出,即使这个车作为二手车流通的时候,对于社会来讲,它依然是一个有多次使用价值的耐用消费品。这个用户不用这个车了,还有下一个用户要用这个车。所以,车不可能成为快消品。他表示,即使用户换车频率加快,安全、耐用、可靠,依然是首位,这也意味着不能用快消品的逻辑开发汽车,造车永远要符合“车规级”标准,而不是快消品的“消费级”标准。
另一位汽车博主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可能近段时间大家都有这种感觉:买车跟买手机似的,几个月一换,哪怕旧车没坏,也总想试试新功能、新品牌。”但他认为,这其实是一种“时代错觉”。汽车的耐用品属性从来没有真正改变。而产生错觉的原因在于:其一,新技术带来的代差感太强,从2018年电动化爆发开始,再到这两年智能科技普及,当“新车比旧车强太多”成为常态,用户很难不心动。但事实上,这种状态不会永远持续;其二,现在买车太方便。一口价、送车上门、线上下单,整个流程越来越像快消体验,让人误以为汽车变成了快消品。
“如果一家车企还以为自己在做快消品,只顾更新、不管旧用户,那它很可能会在下一轮市场里得到教训。”该博主直言,从“技术狂飙”到“价值回归”,2025年可能会成为转折点。保值率会重新变得重要,质量、服务和产品的稳定性被重新关注。当浮躁过去,人们终将记起——车是用来开的,而不是用来追新、追热的。
走长期主义之路
可以看到,车企对于“汽车是耐用消费品”这一判断几乎没有异议。
前不久,一汽奥迪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李凤刚在接受媒体采访的视频中称:“消费级和车规级芯片差别很大,汽车不是快消品,奥迪绝不会拿用户练手。”身为造车新势力的代表,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也在近日的直播中反复强调,“汽车不是快消品,是需要车企用心去做的耐用品。快消品讲究够用就好,手机外壳用两年掉漆没人怪,但汽车不行,它的每一块钢板、每一根线束,都得扛住十几年的风吹日晒。”卢放也在微博上表示,快节奏不该牺牲高品质,不能牺牲可靠性,而是要让用户“一次选择,长久安心,持久信赖”。
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汽车的“快消品化”趋势也正在给市场和行业带来一些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首先是引起了部分消费者的焦虑与担忧。在“汽车变成快消品了吗”的话题下,不少网友纷纷分享自己买车没多久就遇到产品换代以及降价的伤心经历。有网友直言:“我去年刚买了一辆新能源车,没想到三个月后就推出了升级版,价格还降了两万,确实让人郁闷。”
其次则是容易导致企业在求新求快的同时,不合理地缩短产品的研发和验证周期,从而带来安全隐患。据业内人士透露,按照以往的经验,一款新车型在上市前需经历36-48个月的测试,包括冬夏极端工况验证、碰撞安全实验等,仅电池包的可靠性测试就需耗时1年以上。基于此,车企所谓的“一年一改”或“一年两推”,更多还是原有产品的延伸微调或软件升级,很难在硬件层面上实现快速升级与迭代。
应当指出的是,随着汽车科技不断发展、商业模式持续创新,行业生态颠覆变革,汽车行业在秉持长期主义发展理念、严格保证达到车规级的标准体系,确保每代产品都拥有扎实的根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同时,也应当积极转换理念,创新营销模式,来更好地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新需求。
杭州在线配资,浙江股票配资,亿操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