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军事检讨会议,决定正式组建兵团一级的建制,来应对规模越来越大的作战。
事实上,因为要顾虑各方面,对于组成兵团的兵团司令人选问题,蒋介石也费了不少脑筋,特别是部分较为重要的兵团。
新一军、新六军都在东北,归廖耀湘下辖,廖耀湘资历虽然浅,但他第九兵团所统辖的部队,基本上都是国民党军精锐。
争议最大的应该是十二兵团,按照计划,十二兵团是以五大主力之一的18军为主,同时加入土木系的第10军、第14军等,但对兵团司令的人选各方均扯皮。
胡琏本来有望出任新建的兵团的兵团司令,然而当时十二兵团位于河南驻马店,隶属于华中剿总,因为胡琏过去与白崇禧十分不对付,因此白崇禧拒绝胡琏出任十二兵团司令,因为蒋一再替胡琏说情,急的白崇禧甚至怒斥:
“你胡琏有什么能力?我看最擅长的还是见死不救吧。”
胡琏的见死不救,在国民党军中是出了名的。
1946年12月中旬,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指挥指挥二十五个半旅向苏北、鲁南进攻。
当时,薛岳将这25个半旅分为四个攻击兵团,其中宿新兵团由整十一师,整69师构成,并统一受徐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吴奇伟指挥,当然,吴奇伟当时并不在一线指挥,两个整编师的行动由胡琏负责。
“整11师由宿迁县曹家集(今属宿迁市宿豫区)向沭阳县进剿,攻占沭阳后,即经沭阳县庙头镇、阴平、新沂县高流,向新沂县徐塘车站追剿。整69师以主力由宿迁县北玻璃厂(今属宿豫区)、以预3旅由新沂县窑湾镇西安向新安镇进剿,攻占新安镇后,主力向高流、阴平、庙头镇一带进剿。”
为了应对国民党军进攻,陈毅拟定了五个作战方案上报中央,并征询粟裕的意见。
应该指出的是,陈老总认为,这五个方案中,以歼灭进攻沭阳县一路国民党军为最好,粟裕也认为这一方案最好,但考虑到华中野战军兵力单薄的问题,粟裕请求陈老总率领山东野战军主力南下配合。
宿北战役也成为华中、山东两大野战军配合的首战,也促成了后来两军的合并。
当时,国民党军展开攻势后,几路进军的大军都因担心被我军合围而进展缓慢,只有宿新兵团一路趁我军兵力空虚,急于进攻沭阳和新安镇。
考虑到“国民党军整11师装备精良,兵多将骄,可能冒进。整69师新任师长戴之奇是三青团中央委员、死硬的反共分子,必图邀功请赏,冒险的劲头可能比整11师还大”,我军决定先打整编69师。
整编69师并不算是一个强大的对手,此前朝阳集战役中,就曾被我军打击过。
宿北战役打响以后,戴之奇的整编69师被我军合围,数次向胡琏求援,但胡琏却只派了战斗力不强的整十八旅,要知道当时我军切断敌人之间的联系,只有叶飞的一纵,要防备两个师十分吃力,但胡琏因为惧怕被我军合围,始终不肯尽全力。
1947年,就在整69师全军覆没一年后,该师官兵向国民党当局提出控诉:
“窃查此次苏北沭河南岸之役,已告结束。本师师长戴公之奇已遭惨死。师部其余高级指挥官,迄无下落。计是役,我伤亡七、八千,战况之烈,诚为苏北空前所未有。而十一师近在十余里之间,又无共军之兵力牵制,不可谓之力量不及,乃不令一兵一弹赴援。我师座对左右概叹曰:“事已无可为。孰料革命军人打仗亦学滑头也。我决死于此地,汝等可逃生。”
一番声泪俱下的控诉信,把蒋介石都看得落了泪,当即下令要国防部二厅彻查,厅长郑介民也不含糊,调查后直接给蒋递了报告:
“在“奸匪”攻击十一师后方时,该师即行后撤,由是六十九师左翼受威胁。撤退前既无密切联系与协同;迨六十九师被围后,又未驰援解围或作牵制战斗,致演成六十九师四面被围之战局。”
这份报告递上去的时候很不凑巧,赶上了整编七十四师全军覆没于孟良崮。
蒋介石认为,整编74师之所以全军覆没,完全是因为负责救援的李天霞(整编83师)、黄百韬(整编25师)不出力,因此给了李天霞、黄百韬极为严厉的处分,还用拐杖把汤恩伯打的满脸是血。
后来在战役检讨会上,蒋介石重提宿北之战的旧事:
“以这次第二十五师师长对于七十四师,上次第十一师师长对于六十九师失败的经过,以及你们自己的责任,必须作详细而坦白的报告,对于自己的错误必须坦白承认。如果还要文过饰非,逃避责任,那就有亏革命军人的人格。”
这是胡琏一不救。
如果说宿北战役,胡琏不救戴之奇,还算是事出有因,那在后来洛阳战役中坐观成败,就显得很不合理。
1948年3月,西北野战军在宜瓦战役中全歼了刘戡的整编29军两个整编师,导致胡宗南兵力空虚,为了防止我军进军西安,蒋介石下令抽调驻守潼关、洛阳的裴昌会第五兵团驰援,导致了洛阳兵力空虚。
当时,洛阳仅有青年军第206师防守,师长邱行湘不久前才被提拔为洛阳警备司令,为此蒋介石还特意把邱行湘叫到南京面授机宜:
“洛阳是秦、晋、豫三省之要冲,是中原与西北联系的要点,一定要作长期固守的打算。要以洛阳为中心,组织民众,训练民众,加强保甲工作,扩大地方武装力量。这个军事的成败,关系到党国的安危。如果一败再败,我们将死无葬身之地!”
为了掩护刘邓休整以及西北野战军作战,陈谢集团联同华野陈唐兵团于3月8日共同发起洛阳战役。
闻听洛阳有失,蒋介石急调胡琏以及孙元良两部驰援洛阳。
胡琏实际上更早接到消息,白崇禧在洛阳战役之前(3月7日),就预料到了我军可能攻洛阳的情况,急调胡琏驰援。当时胡琏的整十八军在许昌,距离洛阳也不过只有五日的行程。
结合洛阳战役的情况,3月12日的时候,邱行湘还正率领5000残军固守洛阳一隅,企图负隅顽抗。
事实上也是如此,胡琏3月12日抵达登封,距离洛阳不过只有一步之遥,但在关键时候,胡琏竟然同幕僚一起游览嵩山少林寺去了。
据时任整十一师师长杨伯涛回忆:
“于是我忙里偷闲,游览了这里的名胜古迹,五岳之一的嵩山庙和少林寺。”
尽管杨伯涛在回忆录中,把整十八军增援洛阳说成是紧急出动,刻不容缓,但偏偏加了这么一句不伦不类的话,显得十分儿戏。
根据杨伯涛的回忆录也不难看出,他们在游览完嵩山少林寺后的当夜,就遇到了大雨滂沱,伊河水位暴涨,,不仅无法徒步过河,急流中工兵团也无法架桥,部队只能麇集河岸,望河兴叹。
要知道伊河距离洛阳仅有30里,可偏偏胡琏一个整编军,就这么被堵在伊河边整整两天。
期间邱行湘不断给胡琏发电报求援,始终无济于事。
3月17日,胡琏抵达洛阳,但邱行湘此时已经全军覆没,其本人也已经被俘,当时我军无意占领洛阳,已全师撤退。
尽管整个洛阳战役,孙元良也驰援不利,但在国民党当局看来,孙元良在洛阳战役的表现还要稍好于胡琏。
这是胡琏二不救。
1948年6月17日,豫东战役期间,华东野战军先是奇袭开封,继而放弃开封,围歼区寿年兵团。
早在豫东战役之初,蒋介石就严令要周围的、胡琏等兵团增援,不过事实上,直至开封陷落,邱清泉、胡琏就连影子也没有。
邱清泉见死不救,是担心被我军合围(当时华野确实有拿整编第五军开刀的想法)。
胡琏的情况与邱清泉差不多。
对于增援开封,胡琏从一开始就不愿意,他从6月17日中午接到蒋介石命令驰援,当天晚上就复电称,说整编十八军之前同中野交战,伤亡了800多人,武器弹药也很不充足,要求整补以后再出发,还要求把伤员送走以后才出发。
蒋介石接电以后勃然大怒,才伤亡了800多人就罢工,立马严令出击,胡琏虽然答应,却在原地磨蹭了两天。
至6月19日,胡琏才复电同意表示支援,但同时要求:
“可否得一友军由驻马店护送粮弹接济本军,并策应作战?”
蒋介石对胡琏的要求一概照准后,胡琏总该出发了,但我偏不。
胡琏这时同蒋介石打起了太极。
6月22日,胡琏南下到了上蔡,给白崇禧打电报,声称发现了我军有计划要围歼北上增援的部队,白崇禧当时也考虑到了我军可能“围点打援”,于是同意了胡琏的要求。
同一日,开封被我军占领。
蒋介石震怒,严令邱清泉、胡琏两兵团增援开封。
邱清泉这次跑得飞快,提前一步到了开封,然而落在后面的区寿年兵团,却被我军合围,当时胡琏也受命从驻马店出发增援,被中野阻击于西平地区。
这次是胡琏三不救。
胡琏的“不救”,给时任华中剿总司令的白崇禧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后来总拿胡琏说事儿:
“胡琏所到之处,有我无敌,有敌无我。”(即有解放军的地方没有胡琏的部队)
1948年9月,国民党军编组兵团,邱清泉、胡琏两大战将双双落选。
总的来看,胡琏的不救也恰恰证明了其“狡如狐”的特点。
1946年12月宿北战役期间,我军其实有一个更大的想法,就是围住戴之奇整编69师的时候,顺手拖住胡琏的整十一师,甚至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对整十一师也完成致命一击。
不过,胡琏确实狡猾,他增援戴之奇的整69师不卖力,却也使得整十一师没有过于陷入战局。
当时我军回过头来想打胡琏的时候,发现他已经回缩宿迁县曹家集及宿迁城,依托六塘河、运河设防固守。那时南下增援的山东野战军第一师还在赶赴的途中,我军大战刚过,十分疲乏,因此放过了胡琏。
1947年6月,国民党军集中十一个整编师向沂蒙山区进攻,当时华野正遵照中央指示实行分兵作战,以三个纵队西出津浦线,攻击泰安、曲阜;以两个纵队南下鲁南,迎击来犯之敌。
当时,我军在内线预留了四个纵队,对付鲁中的国民党军四个整编师。为了牵制内线敌人,华野四个纵队准备对南麻的整十一师发动进攻。
从战略计划上讲,我军绝对算得上是完善,但无奈天公不作美,天降大雨导致我军作战极为困难,炸药也因此受潮。
胡琏驻扎南麻期间,提前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派上了用场。
我军各路进攻部队因出现重大伤亡,无奈撤出战斗。
即便如此,南麻一战也打得胡琏惊慌失措,据说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胡琏甚至跪地向上天祷告。
由此可见,胡琏心里很清楚,华野一直把整十一师视为绝对的目标,必要除之而后快,而这种谨慎的心理使得他多次化险为夷。
1948年5月,中央确定中原的战略方针后,粟裕率华野南渡黄河,寻机歼灭邱清泉的整编第五军。
为了掩护粟裕大军南下,刘邓大军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法,佯攻确山,调张轸、胡琏两兵团来增援,当时胡琏从临颍出发后,察觉到我军集中主力对付张轸的可能,于是连夜通知了张轸,两大兵团相互配,中原野战军仅歼灭张轸兵团一部。
后来豫东战役期间,中野再度配合,却未能实现拉住胡琏的计划,导致了整个战役后期被动。
当时中野兵力散的很开,六纵正在打襄樊战役,陈锡联带着一二三纵队堵张轸兵团,中野根本就没有多余的兵力去拦住胡琏。
胡琏心里很清楚,他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动,什么时候不该动,当时豫东战役已经打到了白热化阶段(其实应该算是淮海战役预演),双方这时候都已经是明牌。
胡琏知道我军当时已经没有余力再调动更多的兵力,为了甩脱开陈赓的牵制,竟然丢下两个整编师(整3师、整28师归张轸管),独自一个人率领整十一师增援开封。
要是陈赓当时手里有两个纵队,情况也许会变得不一样。
杭州在线配资,浙江股票配资,亿操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